top of page

Immigration Museum, Melbourne:移民博物館遊記

深度報告


400 Flinders St, Melbourne VIC 3000



Immigration Museum 墨爾本的移民博物館
Immigration Museum 墨爾本的移民博物館



Victoria(維多利亞州)有大量博物館,對新移民尤其有小朋友的家庭來說,這些博物館的參觀體驗最直接和最容易讓大家認識這個國家和新居所地。


這次介紹的是澳洲墨爾本其中一個著名的博物館 – Immigration Museum (移民博物館)。這個主要以移民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成立於1998年,該館設於市中心 Flinders Street 的舊海關大樓內。遊走於文藝複興風格建築又宏偉的長廳(Long Room),令這個遊歷儼如回到百多年前的時空。


相信無論是什麼種族的新移民,來參觀這間博物館時都會特別投入和感受更深。


移民是澳洲歷史和民族認同的重要特徵。博物館通過幾個重要時期不同移民故事的探索旅程,讓大家發現不斷變化的移民路徑和當時移民人士越洋到抵澳洲的條件。自 1788 年以來,原來已經有九百萬人漂洋過海來到澳洲尋求更美好生活、機會和自由。他們最初乘坐快船和輪船,直到 1970 年代飛機才成為長途旅行的主要運輸工具。


移民人士的旅程充滿悲傷、興奮、恐懼和希望。他們抵達澳洲多個不同的港岸, 包括弗里曼特爾、阿德萊德、墨爾本和雪梨 (Fremantle, Adelaide, Melbourne and Sydney)。在博物館內,大家可了解和感受到澳洲如何在過百年的不同時代,引入眾多不同種族背景的新移民,共同建構一個獨特的國家和多元文化。


不少移民人士都擔心會遇上被歧視的問題,或許澳洲是西方國家相對最少種族歧視的國家。因為澳洲的歷史演進、持續發展和動力有賴社會的多元性、融和和平等。小朋友在澳洲讀書,會發現學校裡有很多學生都來自不同的種族和文化背景,有些學校更有統計資料公布校內現有學生來自超過100個種族,可見這個國家的多元性 (diversity)。


通過博物館各類移民故事的探索旅程,大家可以了解在四個不同時期,移民如何建立他們在澳洲的新家園。四個時期分別是:


第一個時期~「1850 至 70 年代:最危險和漫長的旅程」 對於那些在 19 世紀前往澳洲的人來說,旅程是既漫長而又非常危險的。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一艘帆船可能需要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而一艘運行良好又順風的快船可能讓時間減半。到 1850 年代,人們主要乘坐蒸汽推動的帆船;但由於當時的蒸汽技術效率仍然太低,無法讓一艘船一口氣直到澳洲。後來,大環( 'Great Circle')航線上的強大西風令快船受惠,也讓帆船繼續主導貿易直到 1870 年代末。 儘管當時的旅程有多艱巨,澳洲已成為自由定居者歡迎的目的地。罪犯不再是新移民的主要來源。隨著 1851 年發現黃金和及後淘金熱帶動的經濟發展,更多人選擇來到澳洲和維州;據第一次人口普查的資料,他們來自許多國家,大部分來自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美國、中國和德國。


在1836年,墨爾本的人口只有177人,到了1851年,人口升到29000人,到1854年,淘金熱令人口達超過12萬人。大量勞工湧入澳洲,令墨爾本被華人稱為「新金山」。如果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維州 Ballarat、 Bendigo等地遊覽,認識更多當時淘金時期的歷史和華人生活在澳洲的起點。


1852 年,第一艘鋼鐵蒸汽船駛往澳洲,這些早期輪船仍然攜帶全套風帆,也受長途限制。在 1860 年代,引入了效率更高的複合蒸汽機,船隻終於能夠完全依靠蒸汽動力航行到澳洲。直到 1880 年代蒸汽船的營運有盈利才並開始運送移民。1869 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為來自歐洲的船隻提供了一條通往澳洲的新路線。由於早期的輪船仍然部分依賴風力發電,大多數航運公司繼續使用大環航線。最初只有 P & O 和 Orient 線的郵件輪船會使用蘇伊士運河前往澳洲。直到幾十年後,蒸汽機才有足夠效能,使船隻在蒸汽推動下完成前往澳洲的整個旅程。


要知道當年經海路去澳洲其實十分危險。19 世紀下旬前往澳洲的大多數移民都不習慣海上旅程,尤其要穿越世界上最危險的海洋之一。特別是對於狹小大艙的乘客來說,當南大洋遇上風暴,狹窄和不衛生的區域變得更差。乘客生病了,除了擔心生命安全,也只能自求多福。海上死亡是普遍現象,多達五分之一的兒童和六分之一的成年人在前往澳洲的航程中喪生。嬰兒和幼兒經常死於併發症和缺乏醫療護理。肺結核是當時一種最危險的肺部傳染病。



1850 年代的飛剪帆船,以風力橫跨半個地球
1850 年代的飛剪帆船,以風力橫跨半個地球


40 日航程,從英國樸次茅夫到澳洲墨爾本
40 日航程,從英國樸次茅夫到澳洲墨爾本


移民博物館裡有一個互動視像裝置,讓大家了解以前不同移民路線和航程,不妨玩玩。



馬可波羅號 (Marco Polo) 為19世紀 50年代的移民船(painted by Thomas Robertson, 1859),是第一艘將移民帶到澳洲而建造的快船式船隻。馬可波羅號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奢華享受,但甲板下的大部分乘客則被擠在狹窄且不舒服的大艙,食物和衛生情況都很差。馬可波羅號於 1852 年首次從英國利物浦航行至早後菲利普角港,航程為創紀錄的在 68 天,開創了在南大洋向南航行的大環航線。
馬可波羅號 (Marco Polo) 為19世紀 50年代的移民船(painted by Thomas Robertson, 1859),是第一艘將移民帶到澳洲而建造的快船式船隻。馬可波羅號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奢華享受,但甲板下的大部分乘客則被擠在狹窄且不舒服的大艙,食物和衛生情況都很差。馬可波羅號於 1852 年首次從英國利物浦航行至早後菲利普角港,航程為創紀錄的在 68 天,開創了在南大洋向南航行的大環航線。

第二個時期~「1900 至 20 年代:一個有輔助的旅程」 到 20 世紀,乘客前往澳洲的旅程比 1850-1870 年代更短、更舒適。到 1914 年,六大公司主導了常規的英澳航線,包括 Aberdeen Line, Blue Funnel Line, Orient Line, P & O Line, P & O Branch Line 以及 White Star Line。


1869 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為來自歐洲的船隻提供了一條通往澳洲的替代路線。到 1900 年代初,輪船已成為既定的運輸方式。許多航運公司通過運河航行,將前往澳洲行程縮短至 35 或 40 天。乘坐輪船旅行也帶來了更可靠的行程,鐵船也取代了傳統的木製船體,甲板下的空間更大。新輪船更大更舒適,也設有頭等艙和小客艙,而不僅只有大艙的臥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蒸汽輪機、更清潔的燃油鍋爐,以至後來第一艘柴油動力機動船的引入,也進一步改變了客運航運。然而,因為許多客船要運載貨物又要載客以保持盈利,導致乘客舒適度下降,例如設三等艙。

二十世紀初去澳洲的多數是英國移民,他們希望在大英帝國以外的新地方尋求更健康和繁榮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家明白到要保護澳洲這遍地,需要更多人口,以防發生另一場戰爭。澳洲政府將英國視為移民的來源地,並通過提供協助通道來鼓勵那些願意考慮過來定居的人。英國移民有資格獲得土地贈款,或被鼓勵在農村地區從事勞動。


這個期間提供的輔助通道計劃很重要。成立於 1922 年的計劃在十年間協助超過二十萬名英國移民來到澳洲;而後來成立於 1925 年的 Big Brother Movement 則負責將 12,264 名年輕男孩和男子送往澳洲,為人口注入動力。



Australia's Offer to the British Boy' advertisement for British emigrants, 1920. 1920 年為吸引英國年輕男子移民澳洲的廣告
Australia's Offer to the British Boy' advertisement for British emigrants, 1920. 1920 年為吸引英國年輕男子移民澳洲的廣告

雖然澳洲政府通過提供協助來鼓勵英國移民,但同時它亦限制非歐洲人,特別是亞洲人移民到當地。

1901 年實施的《移民限制法》(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ct) 或眾所周知的「白澳政策」 (White Australia Policy) 規定,移民人士必須在移民官在場的情況下,按照移民官的指示,用歐洲語言書寫和簽署 50 個字的段落,而聽寫測試通常首先用英語進行。即使準移民通過以上測試,若被認為在種族或政治上不合適,官員可以用另一種歐洲再做語言測試。


聽寫測試在 1902-1903 年進行了 805 次,只有 46 人通過;在 1904-1909 年進行了 554 次,更加只有 6 人通過。 1909年後,沒有人通過聽寫測試。未能通過測試的人會被拒絕進入澳洲並被驅逐出境。這個《移民限制法》一直實施到到 1958 年,當時那種聽寫測試終於被廢除;而該限制法直到 1975 年《種族歧視法》出台後才完全被廢除。


蒸汽輪船的引入大大改善了移民的船上設施。輪船增加的船員提供餐飲和打掃衛生的服務。更大體積的輪船還提供更多娛樂空間,例如在主甲板上方增加了長廊甲板和船甲板。乘客可以在和暖的天氣躺在躺椅上,也可以在甲板上散步和玩遊戲和打球,如室內板球、羽毛球、羽毛球、乒乓球來打發時間。乘客們可在室內打牌、下棋、玩紙牌。也有閱讀、縫紉和練習音樂區,甚至為年幼的孩子設置的教室。然而,雖然音樂會和其他船上活動為乘客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但分隔不同階級的社會特徵仍然牢固,即是船上每個社會階層都是分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移民人數增加,輪船更設三等艙,對這類的限制就更加嚴格。



Routes to Australia by ship, 1900s–20s 隨著新款輪船的引入,船隻不再需要只依賴大環航線前往澳洲。到了 20 世紀,越來越多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航行。
Routes to Australia by ship, 1900s–20s 隨著新款輪船的引入,船隻不再需要只依賴大環航線前往澳洲。到了 20 世紀,越來越多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航行。


Immigrants arriving at Port Melbourne Railway Pier, 1910
Immigrants arriving at Port Melbourne Railway Pier, 1910

從英國和歐洲到澳洲最常見的路線是通過蘇伊士運河,中途停留在埃及的塞得港、現在也門的亞丁港,然後經阿拉伯海到達斯里蘭卡的科倫坡(以前稱為錫蘭)。再從那裡穿越印度洋到達西澳弗里曼特爾港。另一條路線則通過非洲大陸南端的好望角。這條航線將大船從倫敦經里斯本帶到開普敦,再穿越印度洋到達弗里曼特爾、墨爾本和雪梨。



第三個時期~「1940 至 60 年代:眾人的旅程 A Journey for Many」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關閉了所有澳洲的移民港口。戰爭結束時,數十萬來自東歐流離失所的難民需要逃難,各地人,尤其是英國人都期待重新出發。所以,來自歐洲的移民在改裝的運兵船上經歷擁擠的環境越洋過海。然而,隨著航運公司開始爭奪利潤豐厚的移民貿易,情況很快得到改善。


為了吸引乘客,競爭的航運公司在蘇伊士運河航線上推廣不同的港口。然而,運河在 1956-57 年蘇伊士危機期間和 1967-75 年Arab-Israeli 戰爭後再次關閉。這些年來,客船又回到了非洲西海岸和好望角附近的舊航線。



Poster, 'Australia: Land of Tomorrow', circa 1948. It was displayed in Displaced Persons camps across Europe to attract migrants to Australia. Designer: Joe Greenberg
Poster, 'Australia: Land of Tomorrow', circa 1948. It was displayed in Displaced Persons camps across Europe to attract migrants to Australia. Designer: Joe Greenberg

隨著澳洲政府展開頻繁的國際宣傳活動以鼓勵移民到澳洲,“Populate or perish 增長人口或滅亡” 成為流行口號。該運動最初目標英國人,但之後擴大至向其他歐洲人提供援助和團聚計劃。 二次大戰後的第一次大規模移民潮始於流離失所者。戰爭、混亂和國界重新劃定,令很多人逃離他們的出生地。 1947 年至 1953 年間,超過 170,000 名難民來到澳洲,當中很多來自東歐。第二波戰後移民主要於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包括那些尋求就業和更好生活條件的人,其中包括來自意大利、希臘、馬耳他、克羅地亞和土耳其的移民。


這些移民計劃取得巨大的成功。 「新澳洲人」的來源也發生了顯著變化,英國移民僅佔總人數的一半,許多新移民來自南歐、東歐和北歐。 1955 年,戰後第 100 萬個移民抵達,而大規模移民到澳洲的情況一直持續到 1960 年代。



Postcard of the Fairsea。 Fairsea,1949–6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航空母艦和軍艦 HMS Charger 之後,於 1949 年重修並改為接送移民。這艘船在 1949–69 期間進行了 81 次往返澳洲的航行——在政府租用的數年內,主要用於運送來自英國的受助移民。
Postcard of the Fairsea。 Fairsea,1949–6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航空母艦和軍艦 HMS Charger 之後,於 1949 年重修並改為接送移民。這艘船在 1949–69 期間進行了 81 次往返澳洲的航行——在政府租用的數年內,主要用於運送來自英國的受助移民。

至於乘飛機到澳洲的年代,是何時開始?


直到 1960 年代,遠洋輪船仍然是移民到澳洲的主要交通工具。然而,富裕的移民從 1930 年代開始利用飛機到澳洲。第一次有組織的移民航班出現在 1947 年,直到十年後遠程噴射機的引入,大量移民才開始乘飛機抵澳。


在 1956 年匈牙利起義和 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機之後,第一次租用飛機將移民帶離歐洲。這兩次都沒有足夠時間組織船運。1960 年代大多數移民從大規模海上航行,到大規模飛機旅程的轉變對移民經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出發到抵達澳洲不再是數週的漫長海上旅程,可以讓他們有機會思考過去和未來;飛機旅程的出現,讓他們經歷瞬間的巨變和步入新國度的人生旅程。



Kangaroo Route 1947 年澳航引入洛歇 Constellation 飛機,從倫敦到墨爾本,只需 54 小時
Kangaroo Route 1947 年澳航引入洛歇 Constellation 飛機,從倫敦到墨爾本,只需 54 小時

1960s Qantas Boeing 707 Jetliner, illustrated by Bill Wood.
1960s Qantas Boeing 707 Jetliner, illustrated by Bill Wood.


German migrants embracing, 1956
German migrants embracing, 1956

第四個時期~「1970 年代至 2000 年:不一樣的旅程 A Changing Journey」

到 1970 年代,戰後坐輪船前往澳洲的移民潮基本上結束。貨櫃船的出現意味移民船不能再依靠貨運來為移民返航。 1977 年,Australis 成為最後一艘將輔助通道的移民運送澳洲的船隻。此後,所有到澳洲的海外移民都是乘坐飛機的。


在 1970 年代初期,移民到澳洲的人數急劇下降。在 1975 年更達戰後低位,之後到 1980 年代初才恢復。時至今日坐飛機前往澳洲的人也充滿截然不同的移民經歷。航空旅程令世界變得更小,旅途時間和通訊大大改善使新移民更容易與家鄉的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或之後返回老鄉。


自 1970 年代以來,澳洲歡迎來自許多國家的移民,包括越南、土耳其、黎巴嫩、英國、中國、印度、新西蘭、南非、智利、波蘭、東帝汶、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如厄立特里亞、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一些移民甚至為了逃避戰亂和衝突,要乘坐小型且不適合航行的船隻抵達,路途驚險。


移民政策反映有關平等和公平的國際協議。 1973 年移民法的修正案引入了非歧視性移民政策,而1975 年出台的種族歧視法也正式反對白澳政策的種族主義偏見。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每年有 76,000 到 120,000 名移民抵達澳洲。新移民主要為四大類:1)技術移民;2)家庭團聚;3)人道主義移民;4)特殊類別。


技術移民一直對澳洲增加技術人口和經濟效益非常重要。在 1980 年代,政府推出了商業移民計劃,鼓勵具有特定專業技能、商業經驗、資訊技術技能、大量資本或僱主擔保的移民。自 1997 年以來,技能流移民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家庭組別的移民。當時尤其需要填補醫護界別專業人員、糕點師和髮型師的空缺。


至於人道主義移民類別,是指澳洲為急需安置的難民、尋求庇護者和流離失所人士提供保障。自 1980 年代以來,澳洲接納的難民人數下降,從每年 20,000 人減少到 2002 年的 12,000 人。至於特殊類別指迎合具有特殊體育、文化或藝術才能的人士。例如,來自俄羅斯的撐桿跳高運動員 Tatiana Grigorieva,就是其中一位這個移民類別的成功者。




Vietnamese refugees arriving in Darwin Harbour  (https://www.nma.gov.au/defining-moments/resources/vietnamese-refugees-boat-arrival)
Vietnamese refugees arriving in Darwin Harbour (https://www.nma.gov.au/defining-moments/resources/vietnamese-refugees-boat-arrival)

1976 年 4 月 26 日,第一批逃離越南內戰的難民坐船到達達爾文港,這批難民曾被稱為「越南船民」。自1975 年 4 月,3000 多名嬰兒被空運出越南,主要飛往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但也飛往澳洲1977年載有一大批南越難民 (據報21,276人)的船隻抵達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和香港。僅僅一年後有 106,489 人抵達;在 1979 年頭六個月,又有 166,604.5人。澳洲成為部分越南人的新居所,據2011年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澳洲有18.5萬人是在越南出生。



總結

數代移民的故事充滿許多離鄉別井到遙遠的土地開展新生活的理由。來到移民博物館參觀,其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常設展覽「離家」,讓影片敘說數百萬人從一個國家遷移到另一個國家的不同原因。無論是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家庭團聚、獲得自由、逃離災難或是因戰爭與衝突而被逼離家,澳洲在過去幾十年引入了大量新移民。這個時期的移民計劃令澳洲擁有非常多元文化的人口,也讓維州成為來自超過 233 個不同國家的移民的新家園。



相信家長(無論新移民與否)帶孩子一起來這個博物館,都可以更深入了解澳洲的獨特性,明白社會多元和融和的重要性。展品內容對小朋友來說有些深奧,但不少題材也非常有意思,值得家長慢慢解釋移民世代和社會多元性的特徵,這或許是澳洲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


*** Immigration is a vital feature of Australia's hist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Explore the journey through immigrants' stories; discover the changing routes and travelling conditions. Since 1788, millions have made the long journey across the oceans to Australia seeking fortune, opportunity and freedom. They came by clipper, steamer and liner until the aeroplane became established as the main means of long distance travel in the 1970s.

These journeys were accompanied by feelings of sadness, excitement, fear and hope. They ended at a number of ports around Australia, in particular Fremantle, Adelaide, Melbourne and Sydney. Visitors can explore the journey through immigrants' stories over the decades in four major periods:

1850s–70s: A Long and Dangerous Journey

1900s–20s: An Assisted Journey

1940s–60s: A Journey for Many

1970s–2000s: A Changing Journey

I am sure all visitors, no matter immigrants or not, will enjoy finding out what departure and arrival meant for those seeking a home in this distant land, Australia.


Sources:

Exhibits at Immigration Museum. Further materials and useful details, pls refer to below link (部分內容由 Unboring Australia 翻譯成中文,詳盡延伸閱讀請到以下網址) -




Comments


bottom of page